谁提出了苯的结构?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很多,但最大众化的答案应当是:凯库勒。
诚然,这个答案是正确的——因为我们如今表达苯的结构的方式与凯库勒的文书如出一辙。
然而,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凯库勒第一个提出了苯的结构为何,也不是因为凯库勒对苯的结构的“共振表达”迷惑性地以假乱真,而是因为凯库勒之名就是有机化学的“结构”本身——它“结构”了有机化合物的表达式,也“结构”了我们的化学语言本身。我们借助“结构”组织离散的化学事实,也因此被“结构”在了分子的真实面貌之外。
暂且从这个已经登上高楼意图抛弃凯库勒的梯子的时代,回到发明梯子之前的时间,“苯”实际上包含很多个面向:何种程度上我们能认为某个理论提出了“苯是什么”?
是正确表达了苯中的原子的连接方式?是正确表达了苯中的离域化学键?是正确理解了芳香性?
但是,如果答案是提出了苯环是一个“六电子”体系,那么答案就不一定是凯库勒了,Loschmidt, Armit, Robinson等都可以成为这条衔尾蛇诞生前的命名者。今天读到一篇有趣的综述,认为名不见经传的Crocker才是最早提出这一答案的人:
Crocker, Not Armit and Robinson, Begat the Six Aromatic Electrons
以及,文中引用了一篇更有意思的化学史综述,回顾了凯库勒式提出前后的一些原始文献:
The kekulé riddle